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四章(2)

  (五)

  “六十”,指六十岁。

  “耳顺”,在此可有二种解读:

  其一,指一听到别人的言辞,就已经能够体察其用意了。也就是说,由于自己学业已立、处事不惑,又能知晓“天命”,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说是了然于心了,那么不论别人说出什么言辞观点来,都不会超出自己的意料之外,自然“耳”听之事皆“顺”于心了。

  其二,指善于与他人达成共识。也就是说,自己听到的任何言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只在心中对其进行判断取舍,并不刻意把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向他人表达,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够保留自己的意见,去顺应他人的观点。如果具备了这样的修养,那么不论听到什么言辞,也就都能够作到“耳顺”了。

  (六)

  “七十”,指七十岁。

  “从”,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随顺之义;其二,通“纵”,放纵之义。

  “从心”,也就随之产生二种解读:其一,顺从于心;其二,放纵于心。

  “踰”,是“逾越”的意思。

  “矩”,本指木匠用来画方形的尺子,后引申为法度。

  “不踰矩”,是“符合规范,不逾越法度”的意思。

  那么本句可有二种句读:其一,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其二,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若按第一种句读,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七十岁,就能够随心所欲的作任何事情,而且还不会逾越法度。

  若按第二种句读,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七十岁,便开始放纵自己的心,但我所想作的事,都不会逾越法度。

  (七)

  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值得指出的是,在孔子的个人总结中,是以“学”为主体来贯穿的,并不涉及其它任何内容。这说明在孔子看来,自己一生虽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在仕途上屡遭坎坷,但这些都不是孔子认为真正重要的。而只有学业的进步,学问的提高,智慧的开启,道德的完善,才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孔子的这一自我总结,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志学”、“而立”、“不惑”,这是修习调整的阶段;第二,“知天命”,这是悟性开发的阶段;第三,“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证得的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为学的根本在于心,为学的目的还在于心。也就是说,通过为学来修炼自己的心,进而释放自己心,最终达到彻底解脱的目的。

  大义:

  孔子说:“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志心于学问了;我在三十岁的时候,在学问上已经有所成立了;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人事都已经没有疑惑了;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知晓宇宙的真相,并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我在六十岁的时候,对于外界的任何言论,都能够顺心而听,并了解其用意了;我在七十岁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作任何事情,但都不逾越法度了。”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