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四章(1)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解说:

  (一)

  “吾”,指孔子自己。

  “十有五”,指十五岁。

  “志”,是“心志、志向”的意思。

  “学”,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泛指各种学问;其二,具指大学。

  古来认为,人在八岁的时候,对外界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力,所以可以开始学习基础知识了,即接受“小学”的教育;人到十五岁的时候,心智趋于健全成熟,所以可以开始学习比较复杂和深入的知识和道理了,即接受“大学”的教育。

  当然,孔子是否就是在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进入“大学”学习,并不能确定。像孔子这种智者,很有可能在更小的年纪,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学”的知识,这也未可知。故 “学”字还应以第一种解读为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在十五岁的时候,已经立志于各种知识的学习与探究。

  (二)

  “三十”,指三十岁。

  “立”,指学业有所成立。

  从十五岁开始“志于学”,到三十岁,又经过了十五年。为什么要经过十五年,学业才能有所成、有所立呢?儒家以《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学子必读之书,且奉为经典,故合称《五经》。古人以三年学通一经,若要《五经》全部贯通,则正好需要十五年。

  “三十而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我在学问上已经有所成立了。

  (三)

  “四十”,指四十岁。

  “不惑”,是“没有疑惑”的意思。

  “四十不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到四十岁的时候,对学问及周围的事物都能够明了觉知,没有疑惑了。

  但在此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一般讲学业已经成立,必然没有疑惑;应该先对学业没有疑惑,才能有所成立。为什么孔子将“不惑”放到“而立”之后了呢?三十岁的时候,虽然学业已经有所成立,但是基础还不牢靠,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一旦遇到事情,容易判断失误,立场动摇,守不住原则。从三十岁起,以自己的所学进入社会,再经过十年的锻炼,也就能够在待人处事上,明辨是非而没有疑惑了。

  (四)

  “五十”,指五十岁。

  “天命”,在此可有二种解读:

  其一,“天命”即指宇宙、自然的运行变化规律。“天”,即指宏观的宇宙、抽象的自然。“命”,宇宙本是自然,怎么会有“寿命”,这里就是指的那种生、住、异、灭的规律。前面已经对社会上的各种具体复杂的事物,没有任何疑惑了,在此基础上又过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通过对具体事物变化发展的洞察明了,进而发觉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规律。而这些事物的具体规律,又都可以回归到宇宙总的运行规律当中去。那么“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能知晓宇宙的运行变化规律了。

  其二,“天命”是指自己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过了一生,到底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到了五十岁以后,身体逐渐衰老,机能逐渐减退。由于身体的这种衰退变化,已经逐渐表面化,所以能够引起自身的察觉。这时,人们就容易开始回顾自己以前的生命历程,并思考人生价值及生命意义等问题。通过以往近四十年的学业积累和社会实践,已经对人对事全无疑惑了,自然就会意识到自己脱生于宇宙自然,成长于社会家庭,那么必然要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那份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也就是所谓上天赋予人类的使命。那么“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能知晓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了。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