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十章(2)

  (五)

  “其诸”,是齐、鲁之地的一种语言习惯,为语气词,无实义。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孔子所求的,与常人所求的,是绝对不相同的。

  “夫子之求之也”中的“求之”,指的就是孔子所求的事物,那么孔子到底“求”的是什么呢?在此可有二种解读:

  其一,“求”的是“闻其政”。由于孔子具备温、良、恭、俭、让这“五德”,所以他不必刻意谋求,各国诸侯、君主就会主动前来向孔子请教政务。这与常人必须先要经营谋求之后,才能获得是不一样的。因此,孔子之“求”,其实是“不求自得”;常人之“求”,其实是“先求后得”。

  其二:“求”的是“五德”。既然孔子对“闻其政”是“不求自得”,那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求”了。而孔子真正所“求”的东西,就是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孔子追求的是自我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正是因为孔子具备了超越大众的高超德行,才能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尊敬与信服,进而主动前来请教政务。这与常人的情况是绝对不一样的,常人也是绝对作不到的。

  (六)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并不是每到一处,都能获得当地统治者的礼遇。而实际情况是,孔子游历诸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思想,但大都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既然如此,对于子禽与子贡的这段问答,又该如何理解呢?

  孔子每到一处,他首先观察当地的民风,从而推知该国的施政情况。如果民风反映出来的施政情况,符合自己的学说思想,那么孔子在该国就能够受到很好的礼遇,“闻政”更不在话下,也就不必刻意“谋求”了。反之,统治者的施政理念与自己大相径庭,自己的学说思想是无法在此地进行宣传和被采纳的,孔子也就没有必要在此地久留,白白耗费无用之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就“不求”了。

  大义:

  子禽向子贡问道:“孔子每到一处诸侯所统辖的封地,他都要去听论该邦的政务。到底是孔子自己主动去谋求的机会呢?还是各邦诸侯主动去邀请的孔子呢?”子贡回答道:“由于孔子自身具备了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并以‘五德’为标准去体察民风民情,进而了解一国的施政状况。孔子获得‘闻政’的方式方法,与常人的刻意谋求,是完全不同的。”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