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十章(1)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说:

  (一)

  “子禽”,即陈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今河南东部及安徽部分)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一岁。陈亢为陈国建国君主陈胡公的二十代孙,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陈胡公,名妫满,谥号胡公,为舜的后裔。陈亢一生不仕,收徒讲学,后卒于卫国。

  “子贡”,即端木赐,字子贡,卫国黎地(今河南浚县)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二岁。子贡为儒商之鼻祖,善作玉石生意,“物以稀为贵”即出自他的思想。子贡曾于卫国作官,后弃官再度从商,最终卒于齐国。

  (二)

  “夫子”,指孔子。在《学而篇》“第一章”中,已经讲过“子”的含义和用法。而单独以一个“子”字作为称呼,念起来不好听,独字也不成辞,所以在不加“姓氏”等因素的情况下,就称之为“夫子”。“夫”就是所指的人,凡是作为“大夫”的人,都可称为“夫子”,可见这个称呼还是与政治地位有关的。孔子当时为鲁国的大司寇,他的门人就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至今,“夫子”就成为师长的尊称了。

  “邦”,指分封给诸侯的封地。需要说明的是,“邦”与“国”在概念上还有所差异。“国”是指诸侯在其封地上,建立起来的城池;而“邦”是指以“国”为中心的,整个诸侯的封地。因此,“邦”才指的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家的意思。

  “闻”,本义指听见,在此有“闻达”的意思,即不光听闻政务,而且还议论政务,向诸侯、君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需要说明的是,“闻”与“听”在本义上是有差别的,“听”是指以耳向身外获得声响等信息,而“闻”是指声响等信息从外入耳。“听”只是表示一种动作,并不代表“听见”的结果;而“闻”则侧重强调“听见”,所以才有“听而不闻”之说。

  “政”,指的政务。

  (三)

  “求之与”和“抑与之与”这两句最后一个“与”字,通“欤”,都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求”,是“寻求、谋求”的意思。

  “之”,指代的是“必闻其政”。

  “求之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每到一邦,就“必闻其政”,这是孔子自己寻求的事吗?

  “抑”,古本通“意”。选择连词,表“要么、或者”的意思。

  “与”,是“给与”的意思。

  “之”,指孔子。

  “抑与之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么是某人给与了孔子“闻其政”的机会。“抑与之与”这句话,省略了主语,也就是说到底是谁给了孔子机会呢?孔子要闻谁的政,就是谁给与的机会。因此上讲,是诸侯、君主看重、尊重孔子的思想德行,听说孔子来到自己统治的地域,而主动邀请孔子,听取孔子对自己施政的意见。

  (四)

  “温”,是“温和、厚道”的意思。

  “良”,是“和悦、正直”的意思。

  “恭”,是“庄严、恭敬”的意思。

  “俭”,是“节俭、克制”的意思。

  “让”,是“谦逊、礼让”的意思。

  “以得之”,在此可有二种解读:

  其一:是承接上文,回答子禽的提问。由于孔子自身具备这五德,不需要外求,各国诸侯、君主都主动前来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

  其二:子禽在提问中说:“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孔子初到一地,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进入到统治阶级内部,那么孔子是如何了解该国的施政状况呢?孔子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就是观察当地的民俗民风。如果整个百姓的民风是温、良、恭、俭、让的,那么该国的统治者,也是秉持着温、良、恭、俭、让这五德来施政的。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