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孔子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每日论语
第四日 定力从那里来
【学而1·4】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否实践了呢?”
①曾子(前505—前435),孔子弟子,名参(shēn),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人,比孔子少46岁。
“三”与“传”指什么?
有人把“三”理解为下面所说三件事,应该是实指。同时认为曾参此时已经做了老师,“传”不再是孔子传授给他的学识,而是指曾子在做老师传授知识,因此翻译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是熟练?”我认为,从字面上来看,“三”在古汉语理解为“多次”是很常见的;从语意来看,曾子注重反省自己,并非就是上面三件事。做为颇得孔子心传的曾子,如果总是机械地去反省这三件事,就不是曾子了。这三件事只是成仁入圣的方便法门而已。对“传”的理解,不能认为曾子做了老师,就不用去实践孔子所教给他的知识了。孔子所传授给他的做人处世的学问,需要他时时去实践,在生活中去不断地检查自己,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自己都没有做到,又怎么能够当老师呢?
笨拙的曾子得真传
曾子是孔子学生中最老实的一个人,外表看起来比较笨拙,平常也不爱多说话,但是他却得到了孔子的真传。他得到真传的秘诀是因为他为人处世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在自己的心,抓住了自己的心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朱熹《四书集注》引谢氏说:“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①曾子成为孔子的嫡传弟子,他写了《大学》,其用心的方法又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写了《中庸》,子思又传给了孟子。可见从孔子到曾子,再到子思和孟子,曾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①“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可以翻译为:“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来自于圣人,到后来离开圣人的时代越远,学说就越失真。唯独曾子的学说,致力于内心用功,所以传下来就没有弊病,从子思和孟子那里就可见端倪了。可惜啊!他的嘉言善行,没有能够全部流传于世。那些幸存下来的言行,后学能够不尽心学习吗?”
观心,培养你的意志力
经常观察自己心中当下的一念是善还是恶,叫做“观心法门”,是禅宗“参禅”常用的方法,其下手之处就是要像曾子一样管住自己的心。管住了自己的心就能培养我们的意志力,意志力就是定力,有了定力,对于人生一切大小事务自然就应付自如。管不住自己的心,像和尚一样天天打坐,也还是不能开悟。南岳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名叫马祖,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禅师便问弟子:“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怀让禅师听完后,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呀。”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怀让就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马祖问道:“要怎样才能成佛呢?”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牵牛要牵住牛鼻子,抓住了自己的心,才能找到真正的修行方法。天天打坐冥思苦想,并非能够成佛。只要贴近生活,饥来吃饭睡来眠,过普通人的生活,在普通的生活中去观察那一颗活泼泼的心是善还是恶,才最终有开悟的一天。这种方法的下手之处,最初在得到一片纯善的境界。从前,有个修行人,为了检查自己的意念是善还是恶,就准备两堆石头,一堆是白石子,一堆是黑石子。用此来记载自己每天善恶的念头。凡是产生一善念,就捡起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凡是产生一恶念,就捡起一颗黑石子放在一边。开始时,每天的黑石比较多,后来,白石渐渐多起来,到最后就全是白石子了。可见要到达纯善的境界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时间的艰巨努力。但是,到达了纯善的境界还不是最高境界,只有到了不思善,不思恶才是发现本来面目,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桃李无心,我心有主。”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修养方法“慎独”的发明者。《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①意思是君子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和细微的念头,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旅途中又饥又渴,走到了一片桃李树下休息,桃李都已经成熟,鲜艳欲滴,这个人休息后,没有去摘桃李来解除饥渴,只是继续赶路。别人看见他这样,迷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傻。他回答说:“桃李无心,我心有主。”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是我去偷吃,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只要管住了自己的心,一切犯罪行为都可以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曾子的这种慎独功夫到后来发展为程朱理学最主要的修养方法。
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见”是通假字,即“现”。“隐”是指“暗处”,“微”指“细事”。意思是:“不要在暗处出现恶念,不要认为事小就无所谓。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是非常谨慎和小心的。”
顿悟与渐修
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六祖,他原来是一个一子不识的砍柴人,被五祖弘忍收留在寺庙,做了八个月的伙夫。弘忍为了传衣钵,叫所有的弟子都写一偈给他。当时的上座神秀在半夜三更时分,趁人不在时在廊壁上写上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弘忍见偈后,尽情夸奖,说持此偈可免堕入恶道。连本来准备在这墙上画画的打算也取消了,叫大家好好默诵此偈,了悟心性。惠能听人念诵此偈后,也叫人代他在墙上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知道后,大为惊叹,就把衣钵传给了一个一字不识的惠能。
一般来说,佛门中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纷纷称赞惠能悟性高。惠能的法是顿悟,神秀的法是渐修。实则顿悟和渐修也是辩证统一的。顿悟虽然道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但是惠能的偈是从神秀的偈而来的。没有神秀的偈,就没有惠能的偈。所以,我们在崇拜惠能的同时,不能忘记了神秀。有个典故叫做“空中楼阁”,来自《百喻经》,这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愚蠢的财主,看见别人家的三层楼房,高广华丽,很是羡慕,心中想道:“我的财富并不比他少,为何我就不能造出这样一座楼房呢?”就唤那建楼房的木匠来说:“请你为我重新造一座那样的楼房。”木匠便开始挖地基。财主好长时间没有看见楼房建起来,就问他在干什么,木匠回答:“正在打地基,做第一层楼。”财主说:“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请先做第三层。”所以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基础,就没有高楼大厦。神秀告诫我们天天把心上灰尘扫除 ,是没有错误的。他的下手之处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没有两样。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从脚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不断进步。
当下一念,是最重要的,象曾子一样,反省当下的一念是善还是恶,不久就能进入圣流。正好像佛教偈语所说:“阿那耶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阿那耶识就是深层次的意识,是很不容易观察出来的。只要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心,只有主宰了自己的心,才算真正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