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网-半部论语学做人 半部论语学做人 论语

孔子 论语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半部论语学做人第八章 《交友》

8,1,朋友数,斯疏矣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劝谏君主太多,就会受到侮辱;劝谏朋友太多,就会被疏远。"
【评析】
  这话说的千真万确,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许多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只要是好朋友,只要是亲人,自己劝的又是对的,总认这样好心的劝说不会有问题。其实许多时候正是这样的好心劝说却已经严重地得罪了朋友,得罪了亲人。因为许多人是并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好意劝说的。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问题是,当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还要不要劝谏?我觉得,在今天我们首先要废除君主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官员或上司或雇主,那么对于他们的错误,依然要劝谏。劝谏不听,不需要继续劝谏,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该举报的就举办,该放弃的就放弃。对于朋友,则一定要劝,反复地劝,如果因此而被疏远了,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对于亲人,劝是尽自己的义务,听不听还是让亲人自己做决定。毕竟,每个人的人生属于自己,怎样选择人生的决定权也在每个人自己。

8,2,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评析】
  孔子在这里从别人是否尊敬一个人的角度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善于交往,也就是以他人的感受结果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标准在古代是否行得通,但我想在今天这个标准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是否尊敬一个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更多的是习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判定,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他是一个好人,他做得正确,但是由于他的正确行为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我们也可能不尊敬他。因此将对一个人的判定基准放在别人的感觉上,是靠不住的。
  中国最流行的"评先进"可能就是根据这一观点演变而来的吧?中国的评先进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之一,一个人是否先进,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只有别人的私人感觉,乃至真正工作优秀的人不一定被评上;工作不认真,但是会搞私人感情的人肯定能选上。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公正可言。
  另外,个人觉得,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所有人尊敬的人,未必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往往容易得罪人,从而也容易失去一部分人的尊敬。当然,那些极少数的伟人名人另当别论。

8,3,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仇,所以也很少被怨恨。"
【评析】
  这是孔子借评价伯夷、叔齐的机会,阐述他的做人行为准则,希望人们要有宽恕之心,那样也就会减少被别人怨恨的机会。这话很有道理,一个宽容的人,往往也是快乐的人,所以宽容别人,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不会宽容的人,整天因为别人的不是而生气或仇恨,自己又怎么可能快乐呢?
  根据《史记》的记载,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决定立叔齐为国君,可是父亲死了之后,叔齐却不继承君位,而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父亲是传位给你的啊,我怎么能接受呢?"于是逃走了。叔齐见伯夷用逃跑来拒绝继承君位,也学着逃走了。伯夷、叔齐逃到了周武王那里,正赶上周武王要发兵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你的父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不听劝阻依然出发。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伯夷、叔齐依然不承认周武王是合法的君主。并认为做周朝的臣民是耻辱的事情,于是他们为了坚持仁义,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可是有一天有个农妇见了他们说,你这样做毫无意义,而且靠野菜充饥又怎么能算真正的不食周朝的粮食呢?你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吗?伯夷、叔齐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两野菜也不吃绝食死在了首阳山。

8,4,匿怨而友其人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花言巧语表现出来的恭敬,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怨恨却在表面上装出友好,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评析】
  我想这里孔子主要是表达了一种对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追求、对诚实的追求、以及对虚伪的抨击。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鲁国人。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导致双目失明,历时30余年,写出了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8,5,暴虎冯河,死而不悔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就出来,不用我就归隐,这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子路问孔子说:"如果您统帅三军,您愿意和谁共事?"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不愿意与其共事。我希望共事的人遇事能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成功。"
【评析】
  这一段表达了孔子的两个观点,一个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是统帅三军不能与只有匹夫之勇的人共事,而要与善于出谋划策的人共事。"暴虎冯河"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有勇无谋。
从这段话中,我忽然注意到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了让文人掌握军权的历史,而在于西方世界,是直到近代社会才明白了必须由文人掌握军权才能有利于国家稳定的道理。

8,6,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不一定能见到,能见到君子也可以。"孔子又说:"善人我不一定能见到,能见到有恒心的人也可以。只是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那样是很难持久的。"
【评析】
  "圣人"和"善人"都是孔子心目中道德修养非常高的人,孔子也觉得那样的人是很难普及的,因此也不期望所有的人都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但是他相信任何人只要能持之以恒,都能逐渐向那样的境界接近。所以恒心非常重要。同时,一个人是真的向善追求仁爱,还是假的向善追求仁爱,可以通过观察他是否有恒来判定,因为如果只是为了做一个向善追求仁爱的样子的人是不可能长久的。
  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有一个人整天在外面结交富贵朋友,每天回家都告诉其妻子说,在外面被朋友请吃了许多好东西。妻子也发现他回来的时候,嘴上总是油光光的,便信以为真。可是时间长了,他的妻子产生了疑问:怎么只见他被朋友请吃,他却从来不请朋友吃?而且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有朋友来家里玩。于是有一天就悄悄地跟在他的后面,看看他究竟去了怎样的朋友家吃饭。结果发现他去了郊外的坟场,吃的是别人坟上的祭品,然后拿出一块猪油把嘴擦擦亮。这就是一个标准的贫穷却装着富足的故事。

8,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敬业不出差错,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与下面表达的意思好像是相反的意思,我怀疑,会不会是子夏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话来安慰司马牛认命:没有兄弟就没有兄弟吧。但是另外一个人表达了反对认命的意思,于是说:一个人能不能有兄弟,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而在于自己的努力,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君子,就能"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不能,才会没有兄弟。
  司马牛的这一忧愁在古代也许还不多见,但是在今天,却应该是一个普遍的忧愁了,因为现在的中国家庭不但子女大都是独生子女,连父母那一辈的独生子女也渐渐多起来。幸亏子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想好了对策,教会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怎样拥有兄弟姐妹。
  一直以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是出自江湖好汉之口,没有想到居然是出自《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中。

8,8,忠告而善道之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评析】
  孔子的这一交友之道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朋友关系是各种人与人关系中最松散的关系,也是最自然的关系,它不像父子、夫妻、同事、同事、同学、同乡等关系那样往往是无法选择的,也往往是无法解除的,所以即便是自己讨厌的人,也不得不维持那种关系。朋友关系完全不一样,好则合、不好则散。孔子的这一交友之道,不但体现了对朋友的爱,要善意地提醒朋友,也体现了对朋友的尊重,人各有志,不能勉强。
  范蠡在和文种帮助越王夺得江山之后,劝文种离开越王勾践,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但是文种不相信。于是范蠡独自离开越王去隐居了,结果继续留在越王身边的文种果然被越王杀害。

8,9,君子以文会友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评析】
  "以文会友,见贤思齐"已经成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应该继承。我的理解,依靠朋友来培养自己的仁德,主要还是靠自己主动去学习朋友的仁德,也就是见贤思齐,而不是靠朋友来整天耳提面命地督促自己。
  在古代,以文会友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交通不便,另外一方面信息不发达,许多时候千里迢迢地慕名而去拜访文友,结果一见面之后却大失所望,产生了闻名不如见面的感慨。庆幸我们生活在有互联网的时代,足不出户就能与天下网友以文会友,实在是一件真正其乐无穷的人生快事。等到网上以文会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再来个网友聚会,则更是锦上添花的人生乐事了。

8,10,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评析】
  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尤其是中国的商人更是讲究"和气生财",却原来都是从孔子这里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啊。能否做的一个"和"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有仁爱之心、敬人之心、和宽容之心,人与人之间  不管是什么关系,能够以和相处,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朋友相交,做成和气相处是容易的,要做到能互相督促勉励则比较难。要能做到互相督促勉励,自己首先要能有督促勉励别人的能力。比如两个一起为了某项事业共同追求的朋友,只有自己坚持不懈,努力追求,才可能去督促和勉励另一位朋友,不能想象自己已经偷懒、灰心、懈怠了,还能去督促勉励对方。

8,11,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评析】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经常被我们引用,可见这句话是非常被中国人所认同的。只是我觉得,这句话如果是指共同做什么大事,应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很难长期共同奋斗。但是如果就具体问题的商量和策划,不同主张的人共同商量才更加有价值。因为许多有不同主张的人,其实往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或视野不很一致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能平心静气地坐到一起商量事情,往往能更加全面地考虑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也很适合婚姻,夫妻两人的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性爱观、金钱观、交友观、育儿观、审美观等如果一致,这个婚姻就能长久甜美幸福美满,如果这些观点分歧太大,彼此又不能互补或妥协,那么这个婚姻就很难长久,不管两人在结婚前多么相爱,不管两人是通过多么巨大的努力才争取到的婚姻。

8,1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评析】
  孔子将朋友划分为六种,认为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好处,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坏处。这话从理论上讲,确实有道理,所谓"跟好人学好,跟叫花子学讨",多于诚信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有学问的朋友交往,自己也能有所提高。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比较难以操作。首先,这里所说的六种朋友的表现,很可能同时交叉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无法将其逐一区别开来,比如一个见闻广博的人也可能是能言善辩的人,我们是与其交往、还是不与其交往呢?其次,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我们不通过长期的交往,怎么能辨别出他属于哪一种朋友呢?再其次,一个人曾经有过某一种缺点,难道他不会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改变吗?最后,这样的交友标准也太势利了一点,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那些有这样那样缺点和不足的人呢?如果大家都只愿意与有学问的人去交往,那么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要与不太有学问的人交往呢?
所以交朋友确实需要挑选,但是也不能那么太过势利,即便某些朋友有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只要我们不去学习他的缺点和不足,也就行了,没有必要拒绝与他们交往。

8,13,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评析】
  孔子所说的"礼乐"我们今天以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不过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音乐和歌曲来调节自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称赞别人为乐事,这一点在今天好像并不被普遍接受,一味地称赞别人会被别人看成是"没有原则的烂好人 ",还可能被别人看成是"马屁精",不过从实际效果来说,多说好听的总比说不好听的更加有人缘。以有贤德之友为喜好,这个就更加不好说了,即便是有,也不方便去说,说了别人会觉得你是在炫耀自己。即便是炫耀,今人也只炫耀朋友的财富、名声、权势、学问、甚至美貌时尚等,已经不可能再炫耀什么朋友的贤德了。这不全是今人不重视贤德,而是这个贤德比较抽象,不好衡量。
  对于孔子所批评的"骄傲、闲游、大吃大喝",则几乎已经与今天的标准完全不一样。当然,今人也告诫我们不要"骄傲",但许多时候,也鼓励骄傲,当然用的是另外一个词"自豪"。"闲游"在今天不但已经不被批评,反而成了一种高质量新生活的追求目标之一。以闲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正被当成朝阳产业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对于"大吃大喝",人们口头上还是反对的,但是心理基本上都是喜欢的,尤其是如果大吃大喝不花自己的钱,那更是求之不得。尽管大家都知道大吃大喝不利于健康,公款吃喝更是犯罪,但是人们依然乐此不疲。

8,1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评析】
  子张说:"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这是我在《论语》中看到的关于怎样交朋友的最精彩、也是最正确的观点,这一观点与那些"无友不如己"、"友有三损"、"不可与鄙夫共事"之类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我觉得子张的这一交友观与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向比我好的学习好的,可以从比我差的言行中得到警示加以避免"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所以个人觉得,子张的这一交友原则,可以作为我们交友的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完全可以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交。不要以狭隘的心态、势利的眼光去选择朋友。在交友中,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定力,要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不要轻易跟着乱转。要有判定朋友好坏的能力,要知道"批评我们的人是我们的朋友",要能有欣赏"诤友"的心胸和雅量,要警惕那些什么事都顺着自己说的朋友。要善于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要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要跟随别人的短处,更不要因为别人是朋友就甘愿同流合污。在与人交往中,可以坦然接受朋友的帮助,也应该诚心帮助朋友。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怀鼓励,往往比物质上的帮助和关怀鼓励更有价值,因为物质上的帮助是可以偿还的,而精神上的帮助无法偿还。

半部论语学做人第九章 《鬼神》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