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孔子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论语五连环
章人英
《论语》是表述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及行为规范的最早的、最有系统的、资料最为精确的和影响国内外最为深远的一本经典名著。凡是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学人,我建议最好都能精读一遍。值此大力提倡公民道德教育、推行基本道德规范的今天,《论语》中一些名句箴言,仍有其一定的时代价值。用社会学视角来解读《论语》,不仅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且可为中国人文科学的研究开拓一条新的途径。由于是一种尝试,在内容上、方法上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谨请有识之士不吝匡正。
一问:为什么说《论语》是“人文的智慧”、“仁者的教诲”?你对此作何评价?
答:《论语》一书是孔子学生关于孔子一生言行的记录。所谓《论语》,简单地说,就是孔子一生中语录的集编。这本书大约完成于春秋末年和战国之初,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是影响最深、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一本书。从古至今,国内外学者编修《论语》的不下四千余种(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博士在《论语年谱》中所著录的便达三千种之多)。有人称它是“人文的智慧”(1),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认为孔子的一言一行,他与学生每一段对话,都是那么真切生动地反映他的一颗跃动的仁心,流露他对世间人文的关怀,它不只是一部个人的修身的箴言,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宝典。他的一切都从平凡、实在的地方做起,无论是言论的抒发、行为的表达、道德的涵养、教育的启迪,全是由基本的人性出发,他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者,《论语》是从极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人生的智慧。
有人称《论语》为“仁者的教诲”(2),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剖析,认为《论语》的内容主要是教导怎样做人,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人”字大写的人。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主要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也就是伦理学所说的培养一个完善人格的人,社会学所说的具有理想社会角色规范的人。我们仔细品评《论语》,仿佛聆听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谆谆地教诲,同时感到在人类文明刚露出曙光的春秋时代,我们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人生的智慧,难道不引以自豪吗!?
二问:有人把《论语》称为“东方圣经”,是否过誉?
答:《论语》是代表儒家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传入日本、朝鲜诸国,16世纪时已被译为拉丁、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广为流传。国外凡有华裔集居的地方,很多宾馆的客厅中都备有一本《论语》,以供旅客赏阅。据说现代的德国妇女也酷爱此书。以《论语》作为代表的一个文化圈,它的辐射线已从中国放射到东方诸国以及世界各地。《论语》中提出的“仁者爱人”(5),这是东方文化的象征,全书内容涵盖了孔子思想的全部,一般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因此我们把这本书称之为“东方圣经”,绝非过誉。
美国作家麦克·哈特根据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的程度所排列的世界一百位名人中(6),将耶稣和孔子都列入前五名。哈特认为基督教不是耶稣一人首创,《圣经》也并非耶稣一人所完成,在《圣经》中被称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准则--“黄金律”,其中所说的“你们愿意别人如何对待你们,你便如何对待别人”,与《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思想,何其相似乃尔。《圣经》的教义作为基督教徒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西方社会奉为神圣至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以神为本。而《论语》自汉初开始,历代王朝都钦定为人人必读的经典,其中许多有益箴言及醒世之语,经过人们世世代代的实践和潜移默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风尚和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尤其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至深。诚如哈特所说:“根据这种哲学,为保持国内和平繁荣所起的作用而论,大体来说,中国是地球上治理最佳的地区。”(7) 从这一论述,说明《论语》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已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今天我们称之为“东方圣经”,完全当之无愧。
三问:五四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从此将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都打入冷宫,今天又掀起学习《论语》的热潮,是否有悖于时代的需求?
答:这个问题已争论了一百多年,我不想在这里占用更多的篇幅详加解释。就我肤浅之见,五四运动主要是打倒孔家店,而不是打倒孔子,孔子没有开过这爿店,因此要把孔家店和孔子区别开来。李大钊是参加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曾说:“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的护符”,必须打倒孔家店,但是也承认,就当时社会来说,孔子“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的圣哲,其次,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的道德”,“故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8)他对孔子作出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