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文摘下一页

民工技能培训刻不容缓

  请问城里人:你住的高楼,谁盖的?也许就是那些盖过几天猪圈,甚至刚放下锄头,抓起瓦刀进城的民工。
  盖猪圈的哪能盖好高楼?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刚在镇江结束的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砌筑工决赛上,建设部人士透露:建筑业仅有480多万民工接受技能培训,有420多万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而据保守估计,全国建筑业至少吸纳民工3000万,这意味着:每7个民工中,持证上岗的,不足1人! 

  民工技能培训上不去,不是民工不愿学。建设部副部长黄卫说,全国建筑领域清欠取得突破进展,已偿还民工工资337亿元,占清欠总额的99.8%,预防新的清欠形成的机制也已建立。民工眼前最愁的,不是讨工资,而是何处学技能。安徽芜湖民工王金炉说,十几年前,他跟扬中师傅学过一年瓦匠活,去上海干了几年,工资不好拿,改行到饭店打工。这两年,政府帮助民工讨工资,他又回到工地。和王金炉一道代表上海参赛的通州农民黄建中,16岁进工地,25年间,除这次集中培训8天,几乎没受过培训。此次比赛增设专业知识笔试,难倒不少高手。有些民工感慨,十来年不进课堂、不进考场,哪怕考天天干的活,也答不上来。技术好,就能上好工地,就能多挣钱。这点,民工们很认同。37岁的沭阳民工魏加兵压根没学过瓦工,也在工地“混”了近20年。看别人比赛,老魏真羡慕。他只会粉墙,不懂砌墙。一天能拿65元,实在是侥幸——多亏碰上几个热心的师傅帮自己,那些没人帮的小工,一天就拿30元,刨掉伙食费,赚不到钱!老魏农忙之余出门打工,每年能赚万把块钱,他担心:年岁大了,力气不如从前,干不动重活,工地不要他。 

  鲁班不是蛮力干出来的。中国建筑协会副会长张鲁风说,当前,国内城市建设正处高峰期,建筑工人需求旺盛。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以手工劳动为主,体力负荷强,一线工人基本来自民工。农民文化程度低,缺技能,但是,有力气、能吃苦,进工地成了扬长避短的理想选择。他们中间,大多数人是边干边学。靠他们来建设城市,的确让人担忧:工程质量、包括民工自身安全,能有多大保证?随着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进程加快,建筑业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民工还停留于“有力气,没文化;肯吃苦,没技能”,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大赛裁判、南京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鲁开明说,现在,建筑行业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干好泥瓦匠,不经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指望“熟能生巧”是不行的。打个比方:过去用的秦砖,如今多被混凝土砌块取代,重的有五六十斤,瓦刀砍不动,不会用手持电锯,只有干瞪眼!事实上,在很多国家,“盖房子”变成“造房子”:在工厂,先造好一个个房间,拿到现场拼装,再在外面用钢筋、混凝土做好“罩子”。显然,对现代能工巧匠来说,很多力气活注定要被工厂、机器所取代,不会用脑的民工,很难符合建筑业的最新需求。随着建筑业产业升级,有一定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熟练,善于局部创新的民工,将成为抢手的稀缺资源。参加此次决赛的94名顶尖泥瓦匠,就有不少受过专业培训。分获第一名、第八名的江苏民工韩美健、沈春雷,都有技师职称。沈春雷还自费到南工大进修土木专业,自购笔记本电脑,学会设计施工图。因技术过硬,他当了六年施工员兼瓦工队长,月收入近3000元,远高于普通泥瓦匠。 

  建设新农村,“钱要进去,人要出来”。钱“进去”,是以公共财政为主导,整合劳务派遣公司资源,为江苏急待转移的300万农民提供培训,让他们带着市场需求的技能“出来”,进工地,入车间。当前,我省建筑业吸纳民工超过300万,还有大批农民即将流向其中。民工流动性强,用工企业不愿为社会支付培训成本。让农民自己买单,很多人又掏不起。培训农民,这个公共产品还是靠政府“生产”。在香港,政府专门成立建筑业训练局,统一培训工人。把那些盖过猪圈、甚至没摸过瓦刀的民工转换成能工巧匠,我们能收获人力资本增值的多重溢出效应:城市高楼将盖得更美、更安全,民工收入也会更高,干活更轻松。

更多

培训文摘

培训网-免费艺术培训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