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文摘下一页 管理培训:成功经理核心能力培训

浙江省桐乡市加大力度实施素质培训“阳光工程”

近两年来,桐乡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全国“阳光工程”和省“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精心组织,制定规划,增加投入,整合力量,创新机制,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作为政府的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我市2005年阳光工程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

今年,我市从三月开始到五月底,已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含农业科技培训)5931人,开展以订单式培训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1492人,实现转移就业729名。其中完成阳光工程的职业技能培训200人,实现转移就业200人,转移就业率达100%。阳光工程实际开设六个工种(七个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六个工种具体培训上岗的情况是:电工26人、钳工12人,焊工6人,缝纫工80人、餐饮(营销)服务员33人、裘皮加工43人)。阳光工程的实施,帮助我市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实现了转移就业。

二、我市实施培训阳光工程的主要做法

1、开展专项培训调研,掌握农民转移培训就业情况

为了能使我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既能适合企业用工需求,又能满足农民就业愿望,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从前两年就开展深入到各镇乡、街道,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情况。

桐乡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地的中心位置,市域总面积723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9个镇和1个乡。2003年全市农业人口53万,拥有耕地55.32万亩,人均耕地0.84亩,属人多地少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以来,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虽然呈绝对减少趋势,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30.89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9.13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达21.7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0.44%。虽然如此,但至今我市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以沿海地区通行的劳动力—耕地比例法(以劳均耕作15亩)计算,我市现有耕地55.32万亩,仅需3.69万个农业劳动力,与现在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9.13万个劳动力相比,绝对剩余量5.44万个,农村劳动力率剩余率占59.6%。

当前我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我市劳动力在农村形成绝对富余,且又缺乏转移就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偏低;(据对我市农村400户、1142人的抽样调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9.67%,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或培训。)二是虽然近几年来已有超过7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但由于缺乏转移就业必须的职业技能,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集中在建筑、餐饮、另售和其他季节性、临时性用工等行业,就业不稳定;三是我市经济相对发达,工业生产门类较多(既有化纤、毛衫、丝织和皮革等主导产业,又有电脑绣花、电子电工、机械、餐饮、物业管理、家政、保安等新兴产业),近几年二、三产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当前企业缺少合格的用工对象;四是因非农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产业升级,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实现一次转移就业,也随时面临着被淘汰出局而重返乡村务农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绝对剩余的客观事实促使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

2、成立培训领导机构、制订培训方案

为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确保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成果、见实效,2005年3月,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阳光工程的要求,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市府办、市农经局、市财政局、劳动局、教育局、经贸局、科技局、建设局、市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桐乡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阳光工程)工程领导小组。工程领导小组在农业经济局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阳光工程的实施。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指导下开展工作。

与此同时,工程领导小组就如何做好今年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下发了实施方案,根据桐乡市的实际情况,今年在实施阳光工程的基础上,市政府提出了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10000名,实际转移就业3000名的目标,并把素质培训工程列为今年市政府为民服务的七大实事工程之一。

5月,阳光工程办公室出台了《桐乡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确定了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设12类工种28个岗位的培训,以尽可能满足企业对用工的需求和农民对转移就业选择的需要。

3、认定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培训

根据阳光工程的要求,我市阳光工程办面向社会开展了工程定点培训机构(学校)的认定工作。具体做法,是通过由培训机构提出申请,阳光办考察认定进行。5月底,阳光办一共认定了桐乡市农技校、桐乡市技工学校、嘉兴市服装学校等11个定点培训机构(学校),其中还认定了4所阳光工程“山海合一”项目培训学校。

阳光工程任务的落实,由经认定的培训机构(学校)在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订单式培训。就是培训机构(学校)通过与企业协商,根据工种要求决定培训内容,采用理论培训和技能实习的培训方式,培训合格后由企业吸收上岗。其中理论授课由培训机构(学校)负责,而技能操作实习直接放到用人企业进行。这样安排,用工单位即可以在培训阶段就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培养,又可以让学员提前对自已今后的工作岗位有个熟悉和了解过程,增强了培训和就业的结合度,以增加企业对学员的亲和力。通过这样的订单培训,在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的同时,又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顺利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愿望,是我们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根本目的。

例如屠甸镇大通工贸有限公司今年订单定向招收的33名餐饮(营销)服务员,由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桐乡市农业技术学校(烹饪学校)负责培训,学校在与企业协商后,把整个培训全部移到企业进行。企业在培训期间还给每个学员发放生活费,实习期间发放实习工资。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实习的积极性和爱企业如家的主人翁意识。培训班一经结束,33名学员也正式成为该企业的新职员。

4、部门、镇乡与培训机构联动、在企业里为农民找订单

我市农村劳动力的阳光工程培训,是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开展的农民素质培训,要求帮助培训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工程实施难度大。为确保今年阳光工程能顺利完成,市阳光办按照“任务到乡镇、责任到部门、转移培训到学校、办公室监管协调”的原则组织实施。

为切实提高受训农民的转移就业率,阳光工程办公室和乡镇培训办工作人员一起,通过组织深入企业下订单来千方百计增加培训量,提高转移就业率。乡镇培训办通过走村串户做工作,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参与学技能、争上岗,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同时,根据阳光工程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门在教育培训中又自有特色,必须整合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做到了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分工不分家。促进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农民以及培训机构(学校)的积极性。

例如乌镇培训办在接到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后,积极与本地的一些私营企业联系,了解他们的用工需求情况,在经过与乌镇唐帛制衣厂洽谈协商后,打算为该企业订单培训服装缝纫工85名。乌镇培训办在征得市阳光工程办同意后,与农技校协手为企业开展培训,经理论与实习两阶段培训后,有80名学员通过考核被企业吸收上岗。

5、落实培训资金投入,加强培训宣传报道

在培训资金的安排上,今年我市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是采用“素质培训是在政府支持下开展的一种公益性培训,费用由政府全部负责;而阳光工程培训是以订单、定点和定向为主,坚持农民自愿自行选择培训内容,经费实行由政府补贴为主,用人单位承担部分费用。”的办法,对失地农民和订单、定向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政府按每人不超过400元的标准实行一次免费培训,资金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出一点,培训机构让一点,农民自己拿一点的办法解决。对参加素质培训在政府引导下自主择业的的培训农民,在150元的标准内实行一次免费培训。这一系列优惠政策与资金落实措施的出台,调动了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为企业降低了用工前的成本投入。为农民与企业营造起一个“双赢”的培训环境。

在阳光工程实施中,为了体现政府对农民的关怀,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农民身上,让农民了解阳光工程的主要内容,促使更多的农民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择业观、就业观,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办公室通过召开会议做宣传、进村入户做工作以及通过电视台、电台、广播、报纸、印发宣传资料、编发简报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到目前为止,已在浙江日报、嘉兴日报(包括桐乡版)、桐乡电视台、桐乡广播电台和东方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上发表文章、信息、交流材料和典型事例30多篇;向中国农业信息网、省农办、省农业厅、浙江农业信息网等上级部门和媒体上报提供情况、信息若干篇。在本市范围内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份。

从三月份开始到现在,我市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阳光工程这一信息在已深入到各部门、各乡镇农村以及各用工企业中,全市上下也都在关注我们这一工程的实施进展情况。

6、规范培训工程管理,实行培训考核挂钩

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管理力度,市培训办出台了《桐乡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管理办法》。对培训对象、培训岗位与内容、培训方式、经费保障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不同培训机构对同一工种开展培训,也将实行统一的培训教材和培训标准,证书发放统一。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还要求各镇乡培训办与各培训机构(学校)为培训建档,由专人负责整理培训资料与档案,并采用月报告零报告制度上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建立培训转移台帐,使培训不走过场,标准不走样,农民培训转移来去有据以查,以保证培训和转移就业质量。

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企业用工和农民转移就业之间还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差距,经常会出现"有岗无人、有人无岗"或农民工"刚上岗、就下岗、再上岗、还下岗"的现象。我们在跟踪服务管理上采取转移前和转移后二个阶段的服务管理:一、转移前的服务管理主要包括全面了解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状况、组织劳动力岗前培训、为培训合格的学员免费办理转移培训合格证或结业证,为要求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发证,并为他们与相关劳动力就业单位取得联系,做好转移就业的接洽工作。属订单培训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将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实习、见习补助经费。二、转移后的服务管理主要包括督促企业与农民工签定劳务合同、制订在岗再培训计划、对经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统一档案管理。这样,服务使我们建立起一套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努力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在吸收去年实事工程的成功做法上,今年我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仍将制定出一个比较详细科学的工程考核办法,以监督检察乡镇培训办与工程定点培训机构(学校)的培训转移工作。与此同时,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的素质培训工程还将各镇乡工作年度考核挂钩,占有一定的考核分值。


三、培训工程实施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培训工作打算

1、培训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是工程资金严重短缺。要运行这么大一个工程,工作必须稳扎稳打,全市调查摸底企业用工需求,发动农民参加培训,帮助转移就业。特别是培训这一块资金缺口是相当大的:按素质培训每人150元,技能培训每人400元计,仅素质培训工程的资金缺口就达170多万元。况且技能培训实际培训一期,平均培训费用每人需要1000元左右(包括教材、授课、材料损耗、实习、水电办公等费用)。

二是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相当难度。由于就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而言,一是分散到每家每户,二是每人每天都处于四处活动谋求生计,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连居住都不固定,乡镇培训办的组织工作开展非常吃力。

2、市阳光培训工程办公室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思想不放松,工作抓落实。虽然实施阳光工程有一定难度,但工程总体上进展还较为顺利。对照阳光工程的要求和目标,下半年的工作无法放松。特别是乡镇之间转移就业不够平衡,企业用工与农民就业愿望之间的衔接度不够,培训后上岗又下岗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因此,我们将对培训后的实际就业率作为重点来抓,确保阳光工程落到实处。

二是在职业技能培训上,在继续抓好一般技能培训外,下半年将根据阳光工程“山每合一”项目的要求,重点开展餐饮服务员、电动缝纫工、电子电工等职业技能工种的岗位培训,以满足企业用工的需要和转移2000名外来工的就业问题。

三是认真总结经验。在今年实施阳光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市场需求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及农民就业愿望,完善今后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以培训促就业,以转移促发展。

更多

培训文摘

培训网-民营培训机构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