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促进农广校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作为盘锦市培训农民的重要部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全国实施阳光工程之后,就主动承担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艰巨任务,这项工作也有力的促进了农广校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在近两年的培训工作中具体作法是:
一、
主动请战、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
2004年6月,辽宁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启动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之后,盘锦市农广校立即找到市农委的领导主动请战。经过多次努力,市领导决定把盘锦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设在市农广校,并将农广校定为盘锦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培训基地,还将全市6000人的引导性培训和2000人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50%由农广校承担。任务指标争取后,市农广校系统立即行动起来,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全力以赴的展开了盘锦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1、加强培训领导,明确培训责任。针对争取到的任务,市农广校把指标进行了层层分解,1000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由市农广校承担200人,两个县的农广校和6个乡教学班各承担100人。6000人的引导性培训任务按农村人口分布状况分解后,按照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上下分工负责,合作开展。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市县农广校及乡教学班各自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列为农广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将责任落实到人头。
2、整合培训资源,分类指导培训。市县两级农广校将培训基地,师资力量、设备、仪器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统一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培训工作。如培训教师可到任意一所基地进行任课,市校的电教设备可以拿到任意一所基地使用,县校的设备可以搬到乡教学班使用等等,由于培训资源的有力整合,克服了小而全的弊端,有利的促进了培训工作。在工种的类别方面,几个基地各有侧重,市校进行分类指导,如甜水教学班开设的缝纫培训班,市校就将全市其它基地有愿意学习缝纫的农民工统一指导到甜水培训基地参加培训,有愿意学习餐饮服务的农民工就统一指导到田家镇培训基地,这样使受训者实现自已的愿望,有利的促进了转移。
3、利用培训资源,就地培训转移。根据盘锦本地具有杞柳、芦苇、蒲草等丰富自然资源,农广校与几家手工艺品企业联合,开辟出深加工和手工艺品编织项目,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例如市农广校与雅尔多利工贸有限公司联合,在5个乡镇搞蒲草工艺品编织出口,一年转移劳动力300多人。东风镇教学班利用河滩地杞柳的资源优势,由经纪人牵头,组织富余劳动力搞出口编织,仅此一项转移劳动力100多人。
4、抓好培训模式,搭建培训平台。认定好培训基地是基础,搞好培训是农民工转移的关键。两年来,我们摸索出了五种培训转移的模式。一是采取基地十企业模式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的特点是实行培训上岗一条龙服务,由基地进行理论培训,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培训,直接快速转移。二是定向培训。全市各个培训基地对全市乃至域外用工信息进行筛选,对各企业商家所需的用工工种,有目的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指导就业。三是充分利用阳光工程信息网培训就业。市农广校为了方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时筹建了盘锦阳光工程信息网站,将全市培训基地名称,培训工种及培训的人数等信息,通过信息网向社会公布。网上还同时发布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信息,为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搭建双向选择平台。四是边培训边上岗。荣兴乡教学班利用滩涂搞盐业生产的优势,对农民工进行边培训边上岗,转移劳动力200多人。五是实施“9+1”培训模式。对于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初中落榜生实行再加一年的技能培训,集中对这个转移愿望最强烈,转移条件最好的群体进行培训,促进转移。市农广校先后与荣兴乡中学,吴家乡中学,太平镇等五所中学实施“9+1”培训,激发了这个群体技能学习热情,使辍学的学生和往届毕业重新走进学堂,挖掘了自身的潜力,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5、校企联合培训,定单培训。大洼县农广校先后与市昆仑大酒店、兴隆大厦三百、桃源酒店进行联合,盘山县农广校与县硫酸钾厂、水泥构件厂联合实行用人定单培训收到良好转移效果。
6、打造培训品牌,培训外输内转。大洼县荣兴乡教学班利用阳光工程转移劳动力的有利时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韩语和日语的培训,仅2004年就向韩国和日本输出劳动力84人。甜水乡教学班利用缝纫和机械设备培训100名缝纫工和箱包工,直接转移到北京和锦州等地,打造了地方培训品牌,实现了外输内转。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截止到今年10月,全市已培训农村劳动力3800人,农广校承担了其中的2600人,转移2400人,转移率达到92%。
二、强化培训手段,扩大培训影响,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1、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战略决策,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认识,增强全民参与意识,全市上下广泛开展了宣传工作。一是利用《盘锦就业信息报》宣传阳光工程。从去年七月起,我们在《盘锦就业信息报》上,每期连续采用半版以上的篇幅介绍阳光工程,同时刊载《农民进城务工指南》、《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知识,宣传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内容。二是通过广播电台介绍阳光工程。市阳光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多次走进市广播电台直播间接受直播采访,并以电话连线方式直接与农民和各层人士对话互动,解答听众关心的问题。三是发挥《盘锦日报》、《盘锦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作用,不间断刊载阳光工程消息。两年以来,先后在《盘锦日报》、《盘锦电视台》上刊登播发了“我市阳光工程工作已全展开”、“阳光工程照亮农民增收路”、“劳动力转移架起盘锦农民增收桥”等几十条新闻,及时报道了我市阳光工程的进展情况。四是采取走乡串户的方式传播阳光工程。春节前夕,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装扮五台彩车,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农村集贸市场、乡镇和部分村委会进行现场宣传,散发传单七万余份,并为农民群众详细解答涉及阳光工程问题500多人次。五是利用市内50多台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宣传阳光工程。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将相
关的内容归纳成20个方面的问题,制作成光盘,每天通过车载电视向乘客不间断的宣传,累计收视人数达到100多万人次以上。六是利用阳光工程信息网,扩大阳光工程在全市的影响力。市农广校多次利用阳光工程信息网刊载相关法律法规和农民进城务工常识等内容,使农民直接或间接都能对阳光工程有所认识。七是农广校将2004年开展阳光工程工作情况和培训转移典型编成专题片制成光盘,发放到相关单位和培训基地,在招收农民工培训时首先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观看专题片,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得到了深刻的教育。由于我市阳光工程宣传工作开展的扎实到位,为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培训机制,强化培训监督,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在阳光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开展工作,其表现在:一是创新培训基地认定机制。按照省市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市县农广校和乡教学班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基地招投标认定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与投标。经过一系列的评审,最后农广校系统有3所市县农广校和六个教学班中标,成为盘锦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二是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培训基地确立后,市农广校组织县校和乡教学班及时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先后与新玛特休闲广场、鼎信商厦、市保安公司、大连造船厂、韩国驻盘服装厂等12个企业商家建立用工供求关系,使受训后的农民工及时就业上岗,仅去年八个月的时间就指导就业1000多人。三是创新监督机制。市农广校与县区阳光工程办公室对县校和乡教学班的培训基地进行督促检查,在检查验收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八查八看的办法,即一查文件,看机构是否健全;二查宣传发动,看领导是否重视;三查规划方案,看项目实施是否到位;四查组织措施,看基地认定是否透明;五查学员到校,看学员是否就读;六查代金卷发放情况,看补贴是否补给农民;七查培训转移台账,看学员是否已经转移;八查引导培训名册,看“五个一”培训是否落实。四是创新引导培训机制。市农广校将阳光工程培训管理编制成流程图,简称为四五六管理法。其中引导性培训按照市、县、乡、村四级管理各负其责,采取“五个一”入户的方法开展引导性培训,将每个培训户的家庭住址、人口状况、承包土地面积、经济收入来源等情况登记造册,按照每户一本书、一份报纸、一张光盘、一套讲座、一堂培训课的方法进行培训,截止到今年10月,累计培训农民16000人,发放书籍16000册,发放报纸20000份,发放光盘8000盘,办培训班190期。通过引导性培训,极大的调动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农民认识到外出转移是快速增收的有效途经。
今后,我们要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大好时机,在盘锦打造出大培训,大转移的格局,使农广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和谐盘锦,促进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更多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