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机构恶性竞争 培训机构-重庆古熙 培训机构标准 培训机构20强 培训基地 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管理

谁在管理教育培训机构

  近日,广州旭日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突然卷款“跑路”了。这绝非个案。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就有多家培训机构的老板“跑路”。尽管我国的教育培训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但潜伏的危机也很致命——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泛滥……消费者屡屡受骗,而索赔无门。

  尽管早两年就曾有媒体提出,培训行业发展存在隐忧,亟需重拳整治;有关部门也联合出台过相关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办法,但最终监管效果却并不乐观。消费者的无奈,就是一种最好的解读。

  规范行业发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期待行业整治的重拳来得更猛一些!

  主管部门多头,不仅包括教育、民政、工商、卫生、财政、建设等政府部门,还有行业协会和企业,最终出现了“表面上多头管理,实际上无人管理”的局面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每个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刘雅总是会接到培训机构的短信和电话,她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二,参加课外培训班却已经有6年的历史了。

  “我都不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知道我的联系方式的,孩子考上初中还没有去报到,就有人给我打电话介绍有关培训班的课程。”刘雅无奈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选择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顺势而起的教育培训市场孕藏着巨大的商机。

  据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31日,中国的教育培训机构总量为14.11万家,这其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各种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机构,如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等。

  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培训班和“快速提分”“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一线名师授课”的广告,刘雅很难选择。

  更让她疑惑的是,以前她只是担心培训班的质量是否有广告上说的那么好,现在随着越来越多培训班老板“跑路”新闻的出现,她又开始担心会不会女儿第二天上课就会面临着人去楼空的风险。

  许多家长和刘雅有着同样的担心,他们已经尽可能谨慎地去选择那些看起来正规又有实力的培训机构了,但有时还是免不了遭遇机构突然倒闭或老板“跑路”。

  “许多培训机构其实并不具备办学资格,在注册之初就打了‘擦边球’,经营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可预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面临倒闭。”北京市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张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根源恐怕在于市场的准入和监管缺位。”

  注册打“擦边球”

  张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并没有办学许可证,还有一些机构也并不具备合法的办学资质。

  “只要是涉及培训的学校,都要由教育部门出具办学许可证。申办时,要经过师资、场地、消防等诸多环节的审核。市场上,不少培训机构其实都不具备申请‘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实力。”张薇说。

  张薇一年前和同学一起开办了一家英语培训学校,但是她并没有去教育部门注册。

  “如果注册一个纯粹的教育培训机构,很麻烦很复杂,但是注册成科技文化公司就容易多了。”张薇说。

  按照相关规定,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申办一家教育培训机构需要一定的资质和规模。

  在《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中要求:具有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办学场地和教学用房,校舍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其中教学面积不少于80%。具有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其中20万元为风险资金)。

  相较之下,去工商部门注册就容易许多。

  张薇介绍,如果去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金只需3万元,商品用房也只需要10平方米。

  这也就是说,被业界称为打“擦边球”的培训机构其注册成本非常低廉。

  河北省教育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教育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后发放相关执照,才能合法成立一家正规的培训机构。

  然而,由于教学场所不固定,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活动;内部管理不达标;教师不稳定等原因,不少从业人员不具备教师资质,许多培训班无法达到审批要求。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尴尬境地,以及监管的灰色地,导致了各地出现的教育培训机构纠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多头管理=无人管

  近年来各色各样的培训机构在中国遍地开花,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开办盈利性辅导班后,民办教育市场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2012年,我国民办教育市场规模为4260亿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6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4.5%。

  与之相对应的是,民办教育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

  据民政部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登记在册的民办教育机构数量达到11.7万家,考虑到还有许多未在民政部登记的小型教育机构,全国大大小小的教育培训机构总数高达几十万家,且每年都在加速增长。

  然而,巨大的市场背后却面临无序的管理。

  业内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当前市场上的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九龙治水”的格局。

  主管部门不仅包括教育、民政、工商、卫生、财政、建设等政府部门,还有行业协会和企业,而且不同的培训机构有着不同的部门管理。

  比如,虽然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但面向中小学升学补习的众多机构,基本都未经教育部门审批,而只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在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中,也含有“教育咨询”和“文化培训”的功能。这就使得整个教育培训机构天生有了商业企业的性质,最终使整个教育培训市场出现了“表面上多头管理,实际上无人管理”的局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教育、民政、工商等多个部门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查没有统一标准,并且各部门管理范围不明确,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在处理问题时难免出现扯皮现象。

  此外,教育部门在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中,也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储朝晖说:“教育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设立有资金、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明确要求,但对培训机构运行中的教育质量、招生方式、师资来源等细节缺乏监管。”

  目前,各地教育部门主要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培训机构进行审批和监管。

  然而,我国针对民办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中的实施细则不够完善,缺少可操作性的条款,因此在某些不合理行为的处罚上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储朝晖表示。

  双重身份之困

  2013年,上海颁布实施《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暂行办法》和《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强化了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规范了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准入机制。

  这意味着,今后上海民办培训机构在准入时就具备了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又是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提出要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熊丙奇说。

  然而,上海市的做法还没有在全国推行,因此很多地区的培训机构还面临着双重身份的困扰:是民营企业,还是民办学校?

  事实上,市面上的一些培训机构没能拥有这样的双重身份,只是以开展教育咨询业务注册为公司,却进行着教育培训的办学活动。

  张薇介绍,取得第一种身份不难,只需工商注册;而取得第二种身份却相对困难,需要注册为学校或教育机构。

  据了解,申请《办学许可证》需要提交包括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办学条件、内部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内容的申办报告,以及资产来源、资金数额等材料。

  一旦申请成功,该培训机构必须按照《办学许可证》中所注明的地址、内容、形式办学,不得将办学资格和办学项目委托或承包给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办学地点,不得擅自增加、变更办学层次、内容和形式。

  而按照教育法,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不是普通民营企业所能具备的。

  于是,就出现有工商注册,却没有办学资质这种情况。简单而言,一些市面上的教育机构,就是以开展教育咨询业务注册为公司,却进行教育培训的办学活动。

  “双重身份”式的管理,貌似对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很严,然而,实则让民办教育机构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熊丙奇介绍,近年来,一些工商注册的教育机构频频出事,比如公司负责人卷款而逃,培训机构采取粗暴的培训方式造成学员人身伤害等,就与这种双重身份的双重监管有关。

  熊丙奇表示,如果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所有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今后都应实行工商注册、工商监管,对外就称教育服务公司,不再挂牌为学校,这样既避免了教育培训机构打着学校旗号招生,也有利于归口监管部门,防止部门间推诿监管责任。

  “而作为公司的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严格遵守公司法,目前舆论关注的教育培训机构欺诈消费者、夸大宣传等问题,也都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治理,追究培训机构的责任。”熊丙奇说。

培训机构:

山东培训机构 四川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命名 培训机构门槛

培训机构监管

培训机构黑名单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