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力-有朋自远方来 论语原文子罕篇第九 孔子 论语

《论语》人物名字研究

摘要:古人有名有字,并且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相关人物的名字的探讨,发现《论语》中人物的“名”与“字”之间有同义、相关、相对等摘要:古人有名有字,并且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论语》中相关人物的名字的探讨,发现《论语》中人物的“名”与“字”之间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析名为字、同音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等。

同时从名与字的关系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因此对《论语》人物名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语言学、文化学和历史学意义。对与“名”与“字”的关系问题,前辈学者对此已经作过比较多的研究。

但本文专讲《论语》中人物的“名”和“字”。

并就《论语》中人物的“名”和“字”进行穷尽的调查。

关键词:人物;名;字;《论语》

一、引言

现代的人可能经常问别人:“您叫什么名字?”对方便答,我叫某某某。实际上他回答的只是他的名,并没有回答出字来。因为现在人一般只有名,没有字。现在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和“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名字”这个词,实际上用作偏意复词专指名了。然而,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武并切”。分析“名”这个字,就是古代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假如白天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示的话,夜间就只能用声音来表示自己的存在,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这就出现了各自的“名”,故而从口从夕会意。概括来说就是,“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而对各自的称呼。①

《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宝盖’下,子亦声。疾置切”。分析“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②“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义·姓名》:“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③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语义方面的,也可以是字形方面的,这就是汉语汉字对名字的影响。

搞清楚了“名”与“字”的内在含义,接下来我们探讨《论语》中人物名与字的关系。先统计《论语》中一共出现多少个人物的名字。然后,再探讨《论语》中人物的“名”与“字”关系。

二、《论语》人物名字索引

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词典》和程石泉《论语读训·论语索引》可发现,论语中一共写到了152个人物。分别是:八士、三饭缭、卫公子荆、卫公孙朝、卫君、卫灵公、大宰、子文、子产、子羽、子西、子张、子贡、子服景伯、子贱、子夏、子桑伯子、子羔、子游、子禽、子路、予、公子纠、公山弗扰、公西华、公伯寮、公冶长、公叔文子、公明贾、卞庄子、夫子、孔文子、文王、比干、王孙贾、长沮、世叔、仪封人、冉有、召忽、史鱼、叶公、司马牛、四饭缺、宁武子、左丘明、申枨、亚饭干、仲弓、仲叔圉、伊尹、回、尧、师阳、师挚、师冕、有子、汤、纣、老彭、达巷党人、阳肤、阳货、齐人、齐君、齐桓公、齐景公、齐简公、伯氏、伯牛、伯夷、伯鱼、佛肸、吴孟子、宋朝、牢、闵子骞、陈文子、陈师败、陈成子、巫马期、叔孙武叔、叔齐、周公、周任、孟之反、孟公绰、孟氏、孟庄子、孟武伯、孟敬子、孟懿子、季文子、季氏、季桓子、季康子、季然子、林放、武王、南人、南子、南公适、南容、柳下惠、祝驼、禹、羿、原思、原壤、晋文公、晏平仲、桀溺、桓魅、泰伯、皋陶、荷蓧丈人、高宗、接舆、崔子、曾子、曾皙、棘成子、舜、鲁人、鲁公、鲁太师、鲁定公、鲁哀公、微子、微生亩、微生高、裨谌、彭方叔、僎、漆雕开、箕子、管仲、臧文仲、臧武仲、樊迟、稷、颜路、澹台灭明、孺悲、蘧伯玉④。其中名和字都可查到的有近60人⑤。本文就将对这将近60人的名与字的关系作番分析。发现“名”与“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析名为字、同音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等。具体如下:

三、《论语》人物名字用例分析

名与字相联,由抽象引指具体。共5例:

1、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父叔梁纥和母颜氏“祷于尼丘”,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姓孔氏。

《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之所为也。从北,从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帮之居在昆仑东南。”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仲尼”之“仲”,表示的是排行,因为孔子上有兄长“孟皮”,系叔梁纥之妾所生。⑥

2、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说文》:“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古茎切”。又《说文》:“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在古代耕必须有牛。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伯牛”之“伯”,表示的是排行。表明冉耕在家里排行老大。

3、司马耕,姓司马名耕,字子牛。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牛多言而躁。问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说文》:“耕,犁也。”“牛,大牲也。”(同上)。在古代耕必有牛。司马耕,字子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子牛”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司马耕,可以直接称为司马牛。

4、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说文》:“参,商星也。从晶,所今切”。又《说文》:“舆,车舆也。从车,以诸切”。古代“参”是在车右边陪乘。例《史记·文帝本纪》:“乃命宋昌参乘。”⑦。舆,在古代更是直接指车。曾参,字子舆。由车右边陪乘,引指具体的车。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子舆”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5、步叔乘,姓步名叔乘,字子车。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步叔乘字子车。

《说文》:“乘,覆也。从入、桀。桀,黠也。军法曰乘。食陵切。”又《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凡车之属皆从车。尺遮切。”古代“乘”有指车、马车或乘马车的意思。例《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舆已架矣”⑧。步叔乘,字子车。由乘车,引指具体的车。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叔乘”之“叔”,表示的是排行。表明步叔乘在家里排行比较小。

从以上5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可以相关联,并在意义上由抽象引指具体的。这种名与字相联,由抽象引指具体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据义指实。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例2:冉耕字伯牛、例3:司马耕字子牛,据此可以证实,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已经有了牛耕。这对于研究春秋历史,春秋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有着一定的文化学、历史学意义。另外,例4:曾参字子舆、例5:步叔乘字子车,可以看出春秋时马车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共6例:

1、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说文》:“回,转也。从口,中象回转形。户恢切”。又《说文》:“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儿。”回水指旋转的水。例《荀子·致士》:“水深而回。”《庄子·应帝王》:“流水之审为渊。”⑨在这里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渊”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颜回,可以直接称为颜渊。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曰:“知人。”

《说文》:“须,面毛也。从页,从彡。凡须之属皆从须。”又《说文》:“迟,徐行也。”古代“须”和“迟”都有等待的意思。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吴起须故人而食”。《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迟明,行二百余里”⑩。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樊须,可以直接称为樊迟。

3、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属皆从予。余臣切”。又《说文》:“我,施身之谓也。或说:我,顷顿也。凡我之属皆从我。”古代“予”和“我”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意思。例《尚书·盘庚上》:“予告汝于难。”⑪。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我”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宰予,可以直接称为宰我。

4、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禄。

《说文》:“损,减也。从手,稣本切。”又《说文》:“骞,马腹絷也。从马寒省声。去虔切。”在古代“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如《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⑫。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闵损,可以直接称为闵骞。

5、公伯缭,姓公伯名缭,字子周。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公伯缭字子周。周愬子路於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志,缭也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孔子曰:“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

《说文》:“缭,缠也。从系,卢鸟切。”又《说文》:“周,密也。从用、口。职留切。”在古代“缭”与“周”都有环绕的意思。如《九歌·湘夫人》:“缭之兮杜衡”。《左传·成公二年》:“逐之,三周华不注”⑬。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周”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6、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说文》:“由,径也。十,阡陌之制也。”又《说文》:“路,道也。从足,从各。洛故切。”在古代“由”与“路”都有道路、路径的意思。如《公羊传·襄公三十年》:“由乎曲沃而入也”。屈原《九歌·国殇》:“平原忽兮路超远。”⑭。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路”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从以上6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的意义是可以相同,并且互相解说的。这种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同义互训。

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共3例:

1、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说文》:“赐,予也。从贝,易声。斯义切”。又《说文》:“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古送切”。在古代,“赐”是君王赏赐,“贡”是把物品进献给君主。例《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赐良金百溢”。又《左传·桓公十五年》:“诸侯不贡车服。”⑮。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2、曾點,姓曾名點,字子皙,亦称曾皙。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蒧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蒧也!”

《说文》:“點,小黑也。从黑,占声。多添切”。又《说文》:“皙,人色白也。从白,析声。”點,在颜色上表现为黑色,而皙在颜色上则表现为白色。人色白,是说人长的白。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曾點,可以直接称为曾皙。

3、狄黑,字皙。古代“黑”是指火所熏的颜色,即黑色。而“皙”是指人长得白,多指人皮肤比较白,皙在颜色上则表现为白色。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从以上3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是可以相对、甚至相反的。这种名和字是可以意义相对、相反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反义相对。

原名变化,名加词合成字。共2例:

1、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长”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名加子合成字。

2、漆彫开,姓漆彫名开,字子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漆彫开字子开。孔子使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说。

“子开”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名加子合成字。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是可以加词合成字的。这种名加词合成字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单音节变双音节。但第一“子”字并无实义,只是表示对男子的尊称、美称。

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共2例:

1、孔鲤,字伯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鱼”取“鲤”一偏旁,析名为字。鲤为鱼类之一种,词意上是类属关系。“伯”是排行,说明孔鲤在家里排行老大。

2、梁鳣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

“鱼”取“鳣”一偏旁,析名为字。鳣为鱼类之一种,词意上是类属关系。“叔”是排行,说明梁鳣在家里排行比较小。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因此古人就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分辨事物统一类别。这种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分辨事物统一类别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辨物统类。

利用汉字字音特点,同音为字。共2例

1、冉孺字子鲁,少孔子五十岁。

古代“孺”与“鲁”同音,同音为字。“子鲁”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另外,“孺”与“鲁”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尚书·金滕》:“公将不利于孺子。”。又《论语·先进》:“参也鲁。”⑯。可以看出,冉孺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有点愚钝。

2、荣旂字子祈

古代“旂”与“祈”同音,同音为字。“子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另外,“旂”与“祈”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又《诗经·小雅·甫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⑰。可以看出,“旂”与“祈”可能都与古代的祭奠有关。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经常利用汉字字音特点,同音为字。这种利用汉字字音特点,同音为字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同音互训。并且同音为字的“名”和“字”在意义上也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

四、小结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奠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古代贵族男子取字,有的在字的前面加“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⑱。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性别,如仲山甫、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冉季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有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颜之仆字叔,冉雍字仲弓,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孔子父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这些名、字,很轻易让人搞错⑲。

古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⑳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视时,才可以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当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注释:

①⑭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25、33

②庄辉明、章义和。颜氏家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1

③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340

④程石泉著。论语读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24-427

⑤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20-324

⑥陈渔、夏雨虹。孔子家语[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5

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王力编著。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⑲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510

⑳潜苗金。礼记译注[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1

参考文献:

[1]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505-514

[3]许慎编著。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4]段玉裁编著。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王贵元编著。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王力编著。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王力编著。古代汉语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961-971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10]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340-356

[11]王蘧常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65-91

[12]司马迁著。史纪[M]。长沙:岳簏书社,2001:317-327402-411

[13]程石泉著。论语读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24-427

更多阅读:

论语疏证

论语中的无名氏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