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论语大义上一页 论语大义 论语

(三)孔子思想的根本——克己



一个社会要健康存在,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怎样从自然中获得物质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至邻里、亲朋之间,大至统治者内部之间,被统治者内部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归根竭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很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他所看到的最突出的矛盾,已经不是人怎么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以满足生存的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怎样和谐有序地生存的问题。为此,孔子提出了“仁” 的主张,孔子认为,只要人人都具有了仁德,成为仁人,那么,这个社会就将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但是,“仁”毕竟是一种结果性的要求,所以,可以说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它还不是根本。它也是有所依靠而产生的,而“仁”的产生所依靠的东西,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孔子思想的根本了。

那么产生“仁”所依靠的是什么呢?这我们需要从孔子关于“仁”的问题的回答中寻找答案。



《论语》中孔子被直接问到“仁”不下五次,不但对不同的问者回答不同,就是对同一问者每次提问的回答也不相同,比如樊迟三次问仁,孔子三次回答都不相同。那么哪一种回答最直接反映“仁”的产生之所依靠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论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才智的人,难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简单地说就是孔子认为需要因材施教。

颜渊的领悟力、人品在《论语》中曾受到孔子多次赞扬,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孔子对颜渊问仁的回答,应该最接近“仁”的实质,最能说明“仁”是依靠什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对颜渊问仁的回答。这一章可谓《论语》中最核心的一章,也是两千多年来受到误解最多的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里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就是“仁”。 [注一]

论语大义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