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培训网-半部论语学做人 半部论语学做人 论语

孔子 论语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半部论语学做人第九章 《鬼神》

9,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去祭与你无关的鬼神,有点谄媚的味道。见义不勇为不能算真正的勇敢。"
【评析】
  见义勇为是中国人人皆知的成语,已经成了我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来孔子的一些思想,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在我们的思想中而不知,意识到这一点,再听听那些网上呼吁要坚决反孔的声音,就觉得非常可笑。正如我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所说的那样:"并不是我故意要让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在今天复活,而是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多少已经吸收了一些儒家的思想。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存在要不要儒家思想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面对儒家思想的问题。"因此,我才觉得,有必要来来分析评论一下:儒家思想中哪些在今天依然是可取的,那些是应该摒弃的,那些可以存而不论,只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
  儒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于政治的原因,在最近的百年中遭到了严重的批判和打击,以至于许多年青人对此已经模糊和陌生,甚至造成了信仰的虚化。于是一些年青人盲目地将目光投向了远离中国的洋教,他们将安慰心灵和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了洋教的身上,这是很可悲的。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与其通过祭拜似懂非懂的"洋鬼"宗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自己的信仰,不如认真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9,2,敬鬼神而远之
【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设法让老百姓遵守道义,尊敬鬼神但又与鬼神保持距离,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仁人总是先付出艰难的努力然后有所获得,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
  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能明确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观点也没有落伍。鬼神者,其实是代指一切我们所暂时无法确认和理解的东西。对于这样的东西不是去简单地否定和赞同,而是存而不论,是非常可取的务实态度。鬼神的存在,是人类处于幼年阶段由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性所形成的产物,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终将有一天会完全摆脱有神论的愚弄。
  孔子在《论语》多次解释过什么是"仁",在这里孔子把"先付出后获得"也看成是一种"仁",这种"仁",好像与"仁爱"不同,应该是一种"正义",也就是每个人的所得应该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上,而不能"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以此推广到整个社会,那么,如果这个社会能使大家都处于如此公正的制度下,每个认得所得都是建立在其所付出的基础上,那自然也就是一个实现了"仁政"的理想社会了。

9,3,子不语:怪,力,乱,神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是因为不喜欢这些东西不谈论?还是因为不了解这些东西而不谈论?也许是因为尊敬而不谈论?我们不得而知,可以存而不论。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两千五多百年前就已经摆脱了对神的迷信而成了一个无神论者,西方社会的一些思想家直到几百年前才大声喊出"上帝死了"的声音。难怪许多学者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西方民族早熟许多的民族。儒家思想的本质,我想就是指导我们怎样做一个大写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由此亦可以证明,孔子是坚决反对神化孔子的,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不是神。因此后代那些刻意把孔子塑造成神或圣人的言行,都是对孔子意愿和孔子思想的一种背叛。

9,4,子疾病,子路请祷
【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在孔子的时代,迷信活动还是普遍存在的,而孔子显然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并不相信祈祷能解除病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我想人类一定会完全摆脱有神论的迷信和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人不应该是神的奴隶,而应该是自己的主人。

9,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没弄懂活着的道理,又怎么能懂死呢?"
【评析】
  孔子是个实事求是的人,所以不会用自己不懂的东西去蒙骗别人。他对鬼神和死亡都缺乏了解,因此就坦然承认,这正是"不知为不知"的具体体现。这与其同时代的一些人以"得道成仙、能够进入天堂、可以到达极乐世界"等宗教虚假谎言来欺骗信徒是截然不同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依然有大量的关于鬼神的记录,而比较统一的习惯,是把自己去世的亲人,都当成鬼神来祭拜,希望他们能保佑自己,同时通过对他们的祭拜的形式,也是表达了一种对先人的纪念和尊重。
  生和死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生也就没有死,有了生就必然有死。所以生和死都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没有征得我们的同意,在这个过程要结束的时候,往往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应该把重心放在怎样好好活着上面,而没有必要过多地去考虑死的问题。或者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说"未知生,焉知死?" 的道理所在?

半部论语学做人第十章 《志向》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