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态度决定一切(1)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晚年在卫国招收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战国时期“八儒”的重要一支。

  “贤贤易色”很多人解释为“向贤人学习要能舍弃女色”,也有说“能交换女色”的,还有说易为“轻”,即“轻女色”的。如此解释都很有问题。第一个贤是动词,尊敬、学习的意思。第二个贤是名词,贤者。易是改变。色其实是“态度、脸色”的意思,不作“女色”解,意思是说向贤者学习要端正态度,脸色要为之一变:恭敬。

  子夏说:“向贤者学习,能态度端正、神情恭敬;孝敬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领导者办事,能全身心投入;与朋友相处,能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还没有开始研究学问,但我却说他就在研究学问啊。”

  事父母能竭其力,也指孝敬的态度,毫不保留,竭尽全力。但如果自己做不到的,则无须勉强。父母非要买辆高级轿车,你这个小职工做不到,可以拒绝。反过来,父母病了要花两万元医疗费,你明明有却不愿意给,就是不孝。孝,就要尽量满足父母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事君能致其身”是说与领导共事能设身处地替领导着想,而不是一味投领导所好,真正把事情做到完美才算尽职尽责。人无信不立,不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跟谁交往都得言而有信。

  这一章,其实都是讲为学的存心和态度。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个句子的问题在于断句,有人断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解释为:“君子不严肃就没有威信。学习才不会固步自封。力主忠信。不要与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犯错就不要怕改正。”其中有几个问题:“重”是什么意思?“学则不固”是“不重”的结果吗?“无友不如己者”该怎么解释?

  先看第一个,重如果解释为严肃,那么孔子是叫我们保持严肃、凝重的表情,来获得威严吗?那跟巧言令色的伪君子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不是严肃凝重,也不是让我们吃得胖胖的,而是“自重自爱”的意思。自重则他重,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谁还能信任你呢?所以“威”指威信、受人尊重的意思。

  第二,“学则不固”不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与“不重则不威”句式相同,二者应该是并列的关系,共用“君子”这个主语。固可解释为局限住,故步自封。但我觉得如果与“君子不重”是关联的一句,表示的就应该是人不自重的另一个后果,即“所学的知识、品德难以固守”。一个不自重的人,整天嘻嘻哈哈、吊儿郎当,也许有点小聪明,老师教的知识都能懂,但转眼就抛到脑后了,不能固守。

  再看“无友不如己者”,不少人都解释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我就要问孔子:怎样才算超过自己的朋友呢?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孔子在后文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这里意思的就矛盾了。见贤思齐,见过思改,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失败的教训啊。所以过去的解释非常不合理。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无不通“毋”,友也不作动词,而是名词“朋友”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哪个朋友是比不上自己的”,都可以向他们学习,这也是一说。但在《论语》里,一般“无”都通“毋”,“友”作名词时作“朋”。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与前边“主忠信”是合在一起的完整句。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做个忠信的人,不要与不象自己这样(忠信)的人做朋友。”如是“象”的意思。

下一页 隐藏的论语 论语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