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论语

第一部分 
学而第一(6) 
作者 : 王文特 

  还有一种解释:

  孔子说:“作人子女的,父亲在的时候要观察父亲的心志而承顺,父亲去世后要追念父亲的行为而继述,三年不改变父亲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就称得上孝了。”

  两种解释都很好,细细玩味之下觉得很有意思。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保守派一般都会引用这句话,说变法就是不孝。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法子,好就好在这里。大事小事都用礼,也有行不通的地方。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集注上说得很好: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

  体用之分,在佛教见于惠能的《金刚经注》,在道教见于魏伯阳的《参同契》。我们熟知的是清末改良派提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看集注的解释就明白多了。

  儒家讲“和”有两个比喻,一个是说声音和谐,一个是说滋味调和。总之不是“和平”那么简单。

  和的道理就是阴阳相济的道理,就是太极的道理。

  崔适《论语余论》断句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也通。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信很接近于义,讲出来的话可以反覆;恭很接近于礼,它可以远离耻辱。缔结婚姻不失其可亲之人,也等于是同宗。”

  集注训“复”为“践言”,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解释,我觉得讲“反覆”没什么不妥。

  “因不失其亲”,按集注解释是: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中人,也是值得尊敬的。另一种说法是:因,同姻。宗是同宗之意,这个似乎比前一种解释好一些。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多接触有品德的人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称得上好学了。”

  宋代名臣王曾考科举连中三元,道贺的人说:“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意思说你考出来了,一生不愁吃不愁穿了,王曾正色回答:“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做官固然是一种职业,但绝不能仅仅把它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庸庸碌碌,甚至为非作歹。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敏事慎言即好学,这就意味着,言行也是学问。毛主席说:“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