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二十三章(1)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解说:

  (一)

  “世”,本义为三十年为一世。在此引申为世代,即指改朝换姓。

  “十世”,指从子张与孔子所处的世代,往后推十世。

  (二)

  “殷”,指商朝,始于汤,终于纣,共三十帝。

  “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夏”,指夏朝,始于禹,终于桀,共十七帝。

  “礼”,指礼制。

  “其”,副词,表假设语气。对孔子来说,夏、商两朝已为过去之事,故可肯定说之;而“继周”为未来之事,故以假设说之。

  “继”,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指继承周朝的礼制;其二,指相继于周朝的未来朝代。

  “周”,指周朝,始于武王,终于赧王,共三十七帝。

  “继周”,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具指周朝后的下一个朝代,继承周朝的礼制;其二,泛指这种后朝继承前朝礼制的模式。

  (三)

  “可知”,是可以知道、可以了解的意思。但“可知”的是什么呢?根据孔子答语的内容,以及对“损益”具体内容的界定,可以对“可知”进行二种解读:

  其一,为可知“礼”。因为在孔子的答语中,其主要内容谈的是“礼”。既然回答是“礼”,故知子张所问也必然是“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可知”还不完全是主观上的推知。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还存有一些夏、商两朝关于礼制的文献,可供查考,故为“可知”。

  其二,为可知“兴衰”。

  “损益”,在此可有二种解读:

  其一,作“增减”讲,这是就礼制的自身沿革而言。在孔子的答语中,讲述了商朝沿袭了夏礼,而周朝又沿袭了商礼。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在礼制继承的基础上,必然会对前朝礼制,作一些必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变化与调整。

  其二,作“兴衰”讲,这是就礼制的社会作用而言。也就是说,如果继承和发展了礼制,则国家才能兴盛;如果抛弃和废除了礼制,则国家必然衰亡。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