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三章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说:

  (一)

  “巧”,是“好”的意思。“巧言”,即好的言语。而“巧”字本义,是指的工巧技艺。那么,“巧言”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指被修饰过的言语。当然,孔子不是要探讨言语的技巧,而是在说“巧言”的人。所以“巧言”在此指的就是那些善于修饰自己言语的人。

  “令”,是“善”的意思。“善”除了“好”的意思外,还有“善于”的意思。

  “色”,指人的外貌、容颜、表情。在此是指说话人自己的外表。当然,孔子也不是强调好看的外表本身,而是指的那些善于修饰自己外表的人。

  “巧言令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善于修饰自己言语和外表的人。那为什么要修饰自己的言语和外表呢?显然是要给外人听、给外人看的。为什么要经过加工之后再展示给外人,而不能直接表达呢?这其中肯定有某些隐性的内容,是不能够直接让外人知道的。而这些隐性的内容,可能是一些负面的不可告人之事,也可能是一些正面的难言之隐。

  (二)

  “鲜”,是“少”的意思。

  “矣”,是语气助词。

  “仁”,指儒家所讲仁德。

  “鲜矣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很少是具有仁德的人。可见,此处的“仁”是具有或具备仁德的意思,所以“鲜矣仁”一句,在有的版本中作“鲜矣有仁”。

  (三)

  本章的重点就在“鲜矣仁”三个字上。“巧言令色,鲜矣仁!”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善于修饰自己言辞和外表的人当中,很少有具备仁德的人。这是最为一般和普遍的理解,当然也是不错的。

  如果进一步仔细揣摩和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难道“巧言令色”的人都是“不仁”的吗?“鲜”是少的意思,但不是“一个没有”的意思。这个“少”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若从群体划分的角度来讲,在“巧言令色”的人当中,除了大部分“不仁”的人群外,还是有一小部分“仁”人,也就是说“仁人”亦可“巧言令色”;其二,若从个体角度来讲,一个“巧言令色”的人,他本性中并非一点“仁”的因素都不具备,只是“太少”而已。

  既然孔子都说“巧言令色”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不仁”的人。那么“不仁”之人,也就是“巧言令色”之人,是否就是所谓的“坏人”或“恶人”了呢?那些作了偷盗、奸淫等不法之事的人,连最基本的人格、人道都已经丧失,更谈不上基于“人道”而进一步提升的“仁”了。所以,孔子在此所讲的道理,或是批评的对象,还都是在“仁”这一较高的道德层面来说的,并不是以最低的善恶底线为标准的。

  结合《学而篇》“第二章”的内容,可以知道有二种“不仁之人”:其一,是不守孝弟之人;其二,是巧言令色之人。

  大义:

  孔子说:“善于修饰自己的言辞和外表,以取得别人对自己欣赏和信任的人,很少是道德高尚并且完备的人。”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