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论语

雍也篇第六(3)

连载: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作者:谭景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点题 ]高风亮节,不为贼子臣。

  [ 心得 ]中国传统文人大抵可以分为两大派:一种是御用派,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一种是自由派,是不为政治服务的纯粹的文人。闵子骞就属于后者,这样的文人人格是独立的,精神境界更高。

  其实对于文人来说,这两种人生选择都是正确的,就像我们今天的文化人可以做公务员,也可以做自由撰稿人或作家一样,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文人很容易犯“文胜质”这样的毛病,有时显得虚伪,做作,忌妒别人,对别人的成就心里感到酸溜溜,这样的文人就失掉了文人最宝贵的财富:风骨、文人宁可知识少一些,也不能没有自己的风骨,没有风骨的人也自然成为不了高风亮节的人。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点题 ]“命”字,只说人生无常与无奈。无常,所以才要追求,无奈,所以才懂放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点题 ]离境谈心,便是空谈。

  [ 心得 ]古话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朝。”因为你本身就躲在了远离尘嚣比较清静的地方,身边没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身心清净自然是容易些。这就是小。而后者则不同,就居停在滚滚红尘的繁华中,在种种诱惑中间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变。这才是大,是真功夫。“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颜回的“不改其乐”也就失去了价值。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便读过《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背得很熟练,道理也很清楚。那是在课堂里读,每个人都不觉得有什么,都会觉得苦难不是什么难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不例外,等我1996年去广州后,一个月没有找到工作,一个月不知菜味贫病交加的时候,一度绝望想跳楼,一下便把自己打回了原形。如果没有这样的“境”,也许自己还在做英雄梦,高谈阔论孟子的话。

  这句话就是儒家思想中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首先一个人内心要做到“有道”,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做到安贫,反过来讲,一个人也只有做到安贫(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才能乐道,做不到安贫,乐道也是假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安贫方能乐道,乐道方可安贫。能安贫、能乐道,自然也是可以做到用舍有时,行藏在我的从容淡定。机缘合和则有作为,机缘不合能自得其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为名来,不为利往。

  我非常喜欢这段话,读过后,曾做《归隐录》一篇,兹录于右,不哂一笑:

  “吾老之时,亦求一隐居之所,以寄余年。山不求高,只求乱石鳞积,溪流淙淙,野树杂陈,鸟鸣声声,春有蜂蝶相绕,夏有落英缤纷,秋有黄花红叶,冬有白雪残阳。曲径一条,宽约人余,无复人声喧阗杂沓之恼,道遇之徒多稚童老叟,言语无机心,无点染之迹。山之阳,辟地建庄一所,名为归云,取向晚之时,百鸟归林,万念伏摄之意!庄内有堂,名为厌紫,取弃离一切荣华富贵之意,粗衣淡饭,瀹茗而饮,唯青灯黄卷相伴。往来之友,无势利之徒,把酒抒怀,只话人生闲趣,不问功名利禄。堂旁一斋,取名一真,为修心之所也,人生至此,单求一真觉耳。堂前有闲地若干,植竹一方,菜一畦,花一畋,与鸟虫同闻丝竹之乐。有山泉过此处,辄以竹管相接取用。庄之东西各建一亭,一名怀朝,念天地无穷,生命之绵延不息,无穷相续也;一名西望,悟得人生来去之自由,无拘无牵无执著贪恋之想也。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