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欢迎访问本站。

上一页 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论语

里仁篇第四(3)

连载: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作者:谭景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点题 ]忠恕之道,乃取舍之道。

  [ 心得 ]孔子把曾参,还有其他几个学生叫过来,然后对曾参说,参啊,我的学问可以用一句话来贯穿。曾子说,是的,老师。这两位师徒的对话到此就结束了,好像跟大家打的一个哑谜,然后,孔子就出去了,其他学生听得很糊涂。孔子一出去,大家就问:“老师说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可以用忠恕两个字来概括,始终没有跳出这两个字的精神。

  如果就到这里的话,我们都会很糊涂。忠与恕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一以贯之的?很多人把孔子的“忠”,说成是“忠君”。封建统治者这样解可以理解,如果我们认为孔子也是个意思的话,就是片面的。他倡导的仁道是扩充到整个人类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大同”思想。

  孔子“忠”的对象,就是他所倡导的文化思想理念,是正确的做人原则,他之所以一再落魄,就是因为他的“忠”,不会苟且妥协。忠,是内求于己而外守中道之意,忠是人生必须要坚守的,是于他人无关的,人因有忠,才有执著进取坚韧不拔之心。恕,既是恕人又是恕己,是对人生所求之不可得而表现出的达观态度,不怨人,不怨己。忠恕之道,何尝不是用舍有时,行藏在我之道?综观孔子一生便是最好印证。忠与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忠无恕,便不知人生尚有舍弃时,有恕无忠,便不知人生当从进取中来。所以,二者是一以贯之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点题 ]义利之别,上下之别,道器之别。明晓道义的人不会为利益改变做人原则,而眼中只有利益的人也不会为道义而改变人生态度,二者如鸟兽不可以同群。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参见第一章“贤贤易色”句。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点题 ]“几”作“微”字解,从“几”字见子女的孝心处,用心良苦处。不违,不是对父母,而是自己几谏的孝心。

  [ 心得 ]在封建时代,父母是没有错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只有不肖之子孙,这是先儒们的解说。这句话是对于“孝”的外用上是很关键的。传统认为:看见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去劝谏,父母不听从,也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无怨无悔。实际上这句话是一个歧义句。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可以是对父母,这就是传统观点。也可以是对自己几谏父母的态度。“又敬不违”是承“几谏”的,意思是说,父母不从,依旧保持尊敬的心去委婉地劝父母,即便被父母打骂也无怨无悔。劳,是程度很重的责怪。以现在的眼光看,用后一种解说比较科学。如果按前一种解法,父母真的有错,我们也不违,难道让我们犯法,我们也要去吗?

  “几”是轻微,委婉的意思。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错误是绝对负责任的,可以责骂,反过来,等我们大了,看见父母的错误,我们也应该同样的负责任,但是不能责骂,要始终以尊敬的态度委婉规劝,这就是孝的精神内涵,对父母是一种负责的爱。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点题 ]人以孝为先,以忠为大,故此言之。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参见《学而篇第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点题 ]赤子之心,为父母高寿喜,为父母衰老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点题 ]言不轻发,发必有中。还是求一“慎”字。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点题 ]严于律己的人少犯错。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感谢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