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孔子是如何面对绯闻的
作者:金陵客
央视春节晚会,台词有名言曰:“没有绯闻的名人,不是真正的名人。”数千年历史之中,没有绯闻的名人,人们研究得并不多;而名人一旦有绯闻缠身,那可真了不得。比如孔老夫子,那一出“子见南子”的轻喜剧,让人长了多少见识。
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说,“‘子见南子’,《论语》不讳”。说明子见南子这件事,具有很高的真实性,既不是狗仔队捕捉的臆想,也不是长舌妇搬弄的是非。
先生已经作古多年,学生替他编一本语录,还要把这件事写进去,厚道与否另论,说明子见南子这件事,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上世纪林语堂写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曲阜学生一演出,校长就被人家告上公堂。绯闻闹出名誉权官司蔓延2400多年,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例。
面对绯闻,孔夫子自己采用的是“赌咒发誓”法。《论语·雍也》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钱穆《论语新解》译成白话说:“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先生指着天发誓说:‘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
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则谓“孔子矢词中的‘所不’究竟何所指而云,由于以下或省或阙,无法妄拟,我认为这几个字恐将成为千古疑义”。但是,子路当时却再也说不出什么话,却是事实。可见赌咒发誓的确有效。
面对绯闻,孔夫子的各种拥趸则花样百出,曲意注疏诠释,可谓费尽心机。他们采用的方法也种种不一。或者在子见南子的“见”字上做文章。
何晏《论语集解》说:“孔子见之者,欲因而说灵公使行治道。”此可谓“大义凛然”法。或者考证孔子没有见过南子,根本没有这回事。 《孔丛子》记子高答平原君问,说“先君在卫,卫君问军旅焉,拒而不答。问不已,摄驾而去。卫君请见犹不能终,何夫人之能觌乎?”此可谓“死不认账”法。或者证明此南子非彼南子,另有其人——南蒯。《晋书·夏统传》提出“子路见夏南”之说,宋代孙奕《示儿篇》即明确以南子为南蒯。此可谓“偷龙换凤”法。不过,程树德《论语集释》考证,“以《传》考之,昭公十二年蒯没,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小孔子九岁,年方十三,于情事皆不可通”。此说也就成为笑话。或者提出子见南子是合于礼法规定的。 朱熹《四书集注》:“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此可谓“寻找根据”法。或者干脆蛮不讲理,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态度,说:见,已经见了,怎么着吧! 李贽《焚书》有一篇《答周柳塘》,说:“人皆见南子,吾亦可以见南子,何禅而何机乎?子路不知,无怪其弗悦夫子之见也,而况千载之下耶!人皆可见,而夫子不可见,是夫子有不可也。夫子无不可者,而何不可见之有?”此可谓“无法无天”法。诸法之中,最前卫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提出的“与国际接轨”法。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子见南子’,长素以为乃大同之道,子路笃守小康,故不能明。盖彼心目中,亦以西俗男女社交为文明,中俗‘男女授受不亲’为野蛮。” 康圣人其实偶然忘记了《尚书大传》里的一句“子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哪里用得着跑几万公里到西方去学男女社交文明呢?君不见真正的男女社交文明,发源乃在东方,乃在孔子而已。 |
沐浴朝露尼山降圣 子见南子的历史公案 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信
感谢您访问本站。